前一段時間,網絡上“人機大戰”的消息成為了人們茶余飯后的最佳閑談話題,尤其當韓國最有實力的干將李世石被阿法狗以4:1的比分擊敗于“掌”下那一刻,人工智能再次掀起了新一輪高潮,人們對智能機器人的印象更多的是新鮮、驚奇。五盤對局結束之時,不論誰勝誰負,都將在未來的歷史史書上留下不可磨滅的人工智能的發展痕跡。
從市場經濟來看,服務機器人較工業機器人來說入市更晚,但風頭更盛。這些年來,國家陸續出臺了多項相關政策,將服務機器人作為優先發展的戰略技術突破點。截止到2015年9月,全國范圍內再見的服務機器人產業園(包括產業基地、產業集聚區等不同稱謂)共有25座,提出建設規劃并籌建中的共有7座,各地政府都對服務機器人產業園預期年產值、招商引資數量等目標。如哈爾濱和青島等地已經將建設目標定為北方最大的產業機器人基地。相關部門預測,到2017年,服務機器人產值和市場占有率將超過工業機器人。
服務機器人市場將趕超工業機器人這一說法并不是信口開河,其實,在工業機器人的概念還沒有炒起來的時候,人類的大腦里最原始的機器人形態就是服務機器人。早在上世紀前葉,機器人已經出現。機器人(Robot)這個詞最早是捷克作家雷爾,恰佩克于上世紀初在科幻小說中創造出來的。之后,美國紐約世博會上展出了西屋電氣公司制造的機器人Elektro,它由電纜控制,可以行走,會說77個字,甚至可以抽煙。此后,各式各樣不同功能的機器人被制造出來并逐漸用于人類的生產生活之中。
服務機器人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又具備搶占未來機器人市場的潛力。下面談談服務機器人最為直觀的優勢:
第一,服務機器人貼近生活,市場寬泛
服務機器人發展到現在,其應用范圍也有了大致框架,到目前為止,服務機器人主要從事維護保養、修理、運輸、清洗、保安、救援、監護等工作。不管是哪一樣都與人類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不管是哪一樣都對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有一定的幫助。
第二,服務機器人對比工業機器人的生產成本較低
相較于工業機器人龐大笨拙的身軀,服務機器人的輕盈體態更為消費者所喜愛,小型的服務很有可能是今后的一個發展趨勢,在這一點上服務機器人的生產成本只會越來越少,而工業機器人需要提供強有利的臂力勞作基本不具備縮小體積的條件。
第三,購買力度強大
Ofweek機器人網站記者曾采訪康力優藍的總裁劉雪楠,據他所說,機器人發展到最后會跟手機電腦一樣廣為消費者使用,不說人手一臺機器人,但是每家每戶擁有一臺機器人并不是難事。這樣大的一個市場擺在眼前,想必這也是近幾年機器人企業越來越多的原因了。
現今社會人口老化的問題日趨嚴重,服務行業的勞動力需求只會有增無減,此時服務機器人的實用性開始慢慢體現出來,如果說能夠由機器人來代替人類做一些簡單費時或者環境惡劣的工作,未嘗不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而不是網絡上流傳的機器人會搶了人類的飯碗,這樣的想法,未免有些因小失大了。
另外,有業內人士表示,當下服務機器人產業確實是萬億市場蓄勢待發的趨勢。但我們必須明白,服務機器人的發展關鍵不是硬件的組裝,而是人工智能等高科技術的突破性進展。本土企業具有自主創新的能力是機器人產業能夠在復雜的市場群體中拔地而起的關鍵因素。任何高科產業領域都不能缺少自主核心技術,而以服務機器人為主營業務的企業要想在早熟的機器人市場中分得在一杯甜羹,這一點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