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據臺媒電子時報(DIGITIMES)消息,臺積電已經用3倍的薪資挖角量子科研人才,為量子時代做準備。電子時報的消息,來自臺灣中央大學光電系教授陳彥宏,電子時報近日專訪了陳彥宏教授。
臺積電在量子領域動作的產業政策背景,是臺灣當局希望學界加速探索量子元件與物理、量子算法、量子計算機及量子通訊四個項目,以期盡早與臺灣的優勢產業接軌。臺灣當局也有志于協助臺積電維持世界領先地位。
截圖自臺媒電子時報網站
臺灣科技部認為,使用硅半導體量子點制程研發量子位元,和目前半導體制程標準的互補性氧化金屬半導體(CMOS)技術相容,臺灣或許可以使用相同的硅半導體制造技術來制造量子位元芯片。臺灣大學和成功大學團隊在這方面有所投入,但尚未有突破進展。而投入非線性糾纏態的單光子光源的中央大學2020年率先完成2個量子位元,2021年將做出4個量子位元。
陳彥宏教授表示,雖然臺積電對量子電腦的具體計劃三緘其口,但臺積電關注量子計算機是毫無疑問的,他們已經用3倍的薪資挖角量子科研人才了,其中包括做光子研究的人才。臺積電先培養一個懂集成光路(IOC,英文全稱,ntegrated Optical Circuit)、量子計算機的團隊,為量子時代做準備。
電子產業不會被取代
臺灣部分量子研究成果已量產應用
陳彥宏認為,量子計算機雖強大,但半導體不會退流行,因為沒有人會用量子計算機上網找資料,傳統電腦和智能手機未來都還有用途,技術也會不斷進步。量子計算機只在傳統電腦做不到領域發揮作用。
臺大和成大團隊都做電子自旋(Electron Spins),不過國際上迄今還沒有成功的案例。IBM和Google都走的是低溫超導體路線。臺灣之所以執著于電子自旋,主要就是科技部希望學界的量子研究要與硅、與半導體產業有關。
中央大學做出2個量子位元,團隊所做的薄膜鈮酸鋰(LNOI, Thin-film Iithium niobate-on-isulator)下面也是使用硅基板。
陳彥宏表示,中央大學光量子團隊產生出來的量子光源的性能已具世界水準,光子芯片2018年曾在澳洲發布,未來有可能由此孕育出相應的新創公司;此外中央大學團隊也成立了用鈮酸鋰(LiNbO3)制造芯片的極星光電公司——其已量產的芯片可應用在光纖陀螺儀里,包括飛彈、潛水艇、火箭的定位都要靠光纖陀螺儀協助飛行姿態控制。
大陸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引爆輿論
但也被質疑是「笑話」
與臺積電挖角量子人才相對應的,是大陸近期在量子計算領域傳出的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即我們常說的「中科大」,校址在安徽合肥)宣布,該校潘建偉等人成功構建了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求解數學算法高斯玻色取樣(Gaussian Boson Sampling)只需200秒,而目前世界最快的超級計算機要用6億年。這一突破使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個實現「量子優越性」的國家。
12月3日,相關研究成果——一篇題為《Quantum computational advantage using photons》(《使用光子的量子計算優勢》)的論文,在線發表在了國際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上。
截圖自Science網站
消息一出,很快登上各大社交媒體平臺以及百度搜索的熱榜。各大官媒、市場化媒體,以及各大科普機構、賬號(如知識分子、墨子沙龍、果殼等)也紛紛發文解讀這一成果,圍繞這一成果,形成了很大的輿論熱點。
加之不同內容平臺根據不同的計量單位、比較對象得出了一個比一個大的天文數字,相關討論被進一步炒熱。例如,上述「6億年」的數據之外,有些文章是這么個比較方式的:「演繹求解速度達到目前全球最快的超級計算機的一百萬億倍,遠遠超過經典計算機」(來自「知識分子」)。顯然,6億年的漫長歲月已經不夠彰顯「九章」的偉大了,「一百萬億倍」可能才夠描述「九章」所取得成果的震憾程度……
然而,在一大片的贊頌聲的海洋中,也出現了一些雜音,一些刺耳的雜音……詳情請點擊文章標題《「九章」——量子計算原型機,被諷為笑話,受到大量質疑》跳轉查看,本文就不再贅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