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中的企業遇到了什么問題?
自新冠病毒之前,世界經濟就已經一直在困境中蹣跚。其實新冠只是更直接的讓人們體會到了的困境之一。美國經濟的躑躅不前比較明顯,呈現著經濟增速低和就業率低的態勢,而我國企業其實也面臨著復雜的國內外環境、負重前行。
平時做投資理財的我們會發現,國內外利率幾乎已創下歷史最低,然而很多懷揣著巨額現金儲備的企業們卻依舊不愿投資到那些傳說的“創新”中去,對“數字化轉型”也小心翼翼,尤其是很多民企普遍存在觀望心態、交作業心態。甚至有些信息化的領導人都想不明白為什么要轉型?業務量這么大,我們都忙不過來呢…別添亂了…
那么,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何在呢?
用經濟發展理論觀察宏觀經濟層面,就像從3萬英尺的高空鳥瞰全局,我們確實能輕松發現數字化創新與市場波動之間的聯系機制。然而要理解市場波動的原因、推動經濟增長的真正動力,就要深入企業內部,并探究企業高管對數字化轉型的思想認識,因為他們才是投資并管理數字化創新的真正掌舵人,而不是平時乙方同學接觸的“直接客戶”。
這些市場中的弄潮兒到底怎么看待數字化轉型?
他們其中的很多人(大型央企、部委級組織等除外,對他們而言是保障國家戰略實現的必須任務)其實是在審慎甚至保守的看待“數字化轉型”,并不敢大幅投入到他們認為高風險的數字化創新活動中去,而且某些花大力氣構建數據中臺的企業(不點名了)已經宣告項目失敗。這證明這些高級弄潮兒的擔憂不是沒有道理的。
我們總是探討為什么乙方做個數字化轉型業務這么難?為什么很多企業的信息化部門已經成立了專項組織了,但仍難以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其實人們應該反思一下,公司高管們到底怎么看待“數字化轉型”,他們“答應”支持你們成立推動組織,是真的想推動嗎?還是在試探?還是什么?too young too simple too naive……
我們不否認很多企業因為數字化能力帶來了業務能力的升級,無論是電商零售還是某些極具魄力的地產企業、甚至家居企業,線上業務的開展在推動著企業運作模式的變化、強化對數據的沉淀和使用,而數據這東西你越用它越多……積累到一定程度,你不用那都是罪過…用完才知道好。
然而你跟大多數企業去談數字化轉型的時候,老板們會感到極為空洞,因為很多人還在考慮ERP\MES\PLM等流程標準化、信息化輔助業務如期交付、穩定、高效、持久的問題。
其實,數字化轉型重點在大型央企以及部委級組織,他們的能力升級將為廣大企業帶來福祉,你有沒有發現做數字化轉型業務的客戶往往都是大型央企……所以乙方招人的時候也都很明確的說要有央企經驗。
然而其他企業內部可周旋余地不大,你問問身邊開公司的朋友們“數字化轉型”的嘗試如何?多數的答案是自身轉型不了了之,雷聲大雨點小,不過是由于疫情等原因把能線上開展的動作都挪線上去了,形式變了,營銷、運營、服務效率由于技術原因讓運作成本有所降低、交互效率提高、傳播水平變高,但是總體業務量增長不大、甚至下降,有些企業的業務反倒是在這波以后業務范圍開始變小了、資金風險變大了…
如上所述,不同類型的數字化創新對企業的虛實意義是不同的,產生的影響也會天差地別,然而很多企業卻用業界所謂的互聯網最佳實踐,中臺也好、什么莫須有也好,完全相同且未被多樣本反復論證的不完善的標準對別人進行復制、開展建設、顛覆原有模式,這上個系統的項目難度相對不高、對自己傷害極大。放棄虛幻、回歸價值。
那么創造價值的稀缺資源是什么呢?
基爾德說過:資本是一種“稀缺資源”,人們應該不惜一切代價善待資本。不可否認如今資本已仍是重要資源,但我們也要看到,美國企業擁有1.6萬億美元的現金儲備……快速稀釋你資本的力量,這些對于企業來說是不可控的因素,要想讓這些現金的回報率最大化,企業就必須調整什么是稀有資源的看法。
個人認為,現金重要,但與現金相比,吸引并有效配置人才,進而抓住發展機遇的能力才是當今真正的稀缺資源,吸引一票牛人自由自在的跟你一起做業務那才是更重要的,事實證明,馬云和王興這方面做得都很好:
馬云后來拿到風投跟他們之間的前瞻性共識以及投資人信任他的優秀團隊配置都有直接關系,王興更是反資本之道、不跟風追逐大規模風投,而是圍繞商業本質下扎實功夫,然后再利用資本的典型玩家。對企業而言,千萬不要以為有錢就有一切,可能沒多久就成了泡沫…
過去,資本在工商業活動中起著主導的作用,如范德比爾特和摩根通過資本整合了鐵路運輸、鋼鐵產業和電力工業,掌握了美國的經濟命脈。但如今最值錢的、最創造價值的企業都是輕資產企業,企業的價值體現在它所擁有的人,不論是可口可樂、寶潔還是微軟,即使燒掉了他們所有的大樓、工廠,只要人還在,很快就能東山再起!!!因此人才對企業和經濟發展越來越重要。
資本隨著印鈔機的不斷工作越來越泛濫,因此它重要性在逐漸下降,比如中國在過去的十年里,貨幣供應量從30多萬億增加到了140多萬億,資本作為一種資源,當其稀缺性逐漸喪失時,它在經濟活動中的主導地位也將逐漸喪失,而在商業里真正的人才從古至今都是稀缺的!鈔票也無外乎是可被利用的貨幣數字而已。
當然我們不能片面的徹底否定資本的意義,要融合來看待問題,人和企業實際上是一個契約關系,資本和企業也是一個契約關系,它通過股權獲得利益,這種利益體現在分紅或者企業價值上漲上。因此,人、企業和資本在利益上的關系不再是零和游戲,而是共同把餅做大之后,按照契約分配增量的共同利益的關系。你不能只關注資本不關注人,也不可以只關注人卻忘了運作資本……更不能只關注莫須有的概念、而把真正輔助你華麗轉身的各類人才和“視無利潤為罪惡”的資本都放一邊了。
綜上,對于國家提出的“數字化轉型”我們要深刻理解并踐行之,不要搞形式主義、虛無主義。同時企業自身亟需更新、探索和實踐以下內容:
如何適應當前變化中的市場環境、疫情帶來的傷害、政策的導向?
如何重新評價自身企業的投資方向?
什么才是真正的稀有資源?
怎么重新定義價值判斷?
如何實現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