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聯網行業是誕生“奇跡”的地方,從1994年接入國際互聯網開始算起,發展歷史還不到三十年,卻誕生了多個世界五百強企業。在前二十年有三家企業表現最為亮眼,百度、阿里巴巴以及騰訊并稱為“BAT”。阿里巴巴和騰訊都有自己的王牌產業,前者是電商,后者是社交+游戲,并且以此為根基迅速擴張,滲透進各行各業。而反觀百度,除了占據絕對優勢的搜索業務以外,一直未能尋找到新的快速盈利方向,無論是地圖還是輸入法,都沒能給百度的營收帶來實質性的改變,從而在市值上不斷被新興企業超越。在一籌莫展之際,李彥宏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重點發展無人駕駛汽車,并且親自掛帥督戰。
早在2013年,百度無人駕駛車項目就開始立項了,在國內幾乎是最早進行無人駕駛相關研發的項目,由百度研究院主導研發,技術核心是“百度汽車大腦”,包括高精度地圖、定位、感知、智能決策與控制四大模塊。“Apollo(阿波羅)”計劃是這個項目實施的核心,到今年不過8年的時間,搭載相關技術的自動駕駛車型已經進行了四次換代,從起初寶馬3系到剛發布的廣汽埃安、極狐阿爾法和威馬W6,據稱每一次換代都能實現成本減一半,性能提升十倍。
“Apollo(阿波羅)”計劃最成功的地方莫過于日漸成熟的商業化運營模式,基于此計劃成果推出的百度自動駕駛出行服務——“Apollo Go”早已在北京、廣州、長沙、滄州四個城市開始載人服務。累計接待乘客超過40萬人次,測試里程超過1400萬公里。在今年8月聯合央視舉辦的百度世界大會上,李彥宏首次提出了“汽車機器人”概念,并發布了具有L5級別自動駕駛功能的Apollo“汽車機器人”。它看起來像車,但是又不完全像,之所以像車,因為有四個輪子和車身、座椅,具備交通工具的基本屬性;說不像車是因為沒有方向盤和換擋機構,取而代之的是智能控制臺和一塊超大的曲面屏幕,自動鷗翼門,全玻璃車頂,變光玻璃等智能配置科幻感十足。內部配置方面,借助AI智能它具備語音、人臉識別等多模交互能力,還可進行自我學習和不斷升級。此外還將“Apollo Go”升級為無人車出行服務平臺——“蘿卜快跑”,通過豐富多樣的線下活動,逐漸擴大著影響力,為下一步和網約車出行平臺競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如果認為搶占網約車出行市場是“Apollo(阿波羅)”計劃的終點,那就大錯特錯了。該計劃可應用的范圍還包括礦區運輸、智能物流、汽車后市場服務以及智能交通系統等諸多方面,自動駕駛的商業化潛力絕對不容輕視,此外,在整車制造行業,寶馬、大眾、豐田、長城、吉利等國內外汽車巨頭,全是Apollo的忠實客戶。其實說到整車制造,百度也透露出強烈的興趣,并且在今年年初與吉利汽車共同組建了一家智能汽車公司——集度汽車。
集度汽車相對于一般的造車新勢力,“先天優勢”非常明顯。在成立之初,百度就表示會將人工智能、Apollo自動駕駛、小度車載、百度地圖等核心技術全面賦能集度汽車,以幫助其快速成長。自己直接參與汽車研發與以往拿量產車現車進行改裝不同,可以最大限度降低軟硬件不兼容的弊端;同時牽手國內一流整車企業吉利汽車,必定會在后續量產車研發階段少走很多彎路,也意味著可以節約大量資金,以便更好地控制新車成本。
互聯網企業進駐汽車制造行業在今年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但是小米宣布造車卻引起了“行業地震”,原因就在于小米在產品戰略和價格控制上的各種神操作讓人印象深刻。人們期待小米能像制造高性價比手機一樣,打造出高性價比的智能汽車。如果將小米汽車和集度汽車放在一起比較,從目前兩個車企的背景來說,個人還是覺得集度汽車的贏面或許更大。但是公眾對產品的接受度,不僅僅在于產品本身,還有營銷策略等等因素。這就不得不對比雷軍和李彥宏兩位企業領導人的風格區別,雷軍雖然是學技術出身,但在很多人看來,雷軍更像是一位營銷大師;李彥宏則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技術宅,這么多年一直沖在產品研發一線,孜孜不倦地向人們介紹技術研發成果以及宏偉的藍圖。
市場競爭是殘酷的,互聯網時代,沒有人能穩坐泰山,被美團、字節跳動、拼多多趕超的百度,地位雖然相比巔峰時下滑了不少,但是并不意味沒有重返巔峰的機遇,自動駕駛或將助力百度彎道超車。多年來的“精耕細作”、潛心研究,希望最終結果如李彥宏所說,“我們不愿做技術創新的氣氛組,要做就做實戰組。愿意熬過萬丈孤獨,看一下星辰大海。”(文/優視汽車 馭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