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汽車智能化應用場景不斷豐富,智能網聯汽車安全問題呈擴大趨勢。近年來汽車網絡與數據安全事件頻發,主要體現在非授權濫采數據、用戶隱私泄露、車輛遠程非法控制、汽車功能失效等。一旦大范圍聯網車輛及數據遭遇攻擊、竊取和濫用等安全問題,會給國家安全、交通安全和用戶隱私安全等造成重大影響。
引導核心技術突破及關鍵零部件發展等方面,推出更多扶持政策。可以參考新能源相關扶持政策的成功實踐,出臺核心零部件系統軟硬件產業的扶持政策。具體而言,就是加大重點領域專項資金扶持力度,引導自主掌控的核心技術突破和關鍵零部件發展,鼓勵頭部企業加大技術研發攻關,推進自動駕駛產業鏈關鍵部件標準化、規模化。
隨著技術的不斷深入,車聯網的應用場景也不斷豐富,與汽車、交通等行業加速融合,首當其沖的,是更高級別的自動駕駛。眾所周知,當前自動駕駛有兩條主流的技術路線,一條是以美國為首的單車智能路線,一條是以中國為代表的車路協同路線。
自動駕駛技術如何盡快落地,是2022年全國兩會汽車業相關議案、提案的重要內容。近兩年來,國內智能網聯汽車快速發展,數字化等技術正在推動汽車加速向不斷進化的移動第三空間演變。據國家發改委預計,到2025年中國的智能汽車將達到2800萬輛,滲透率達到82%。自動駕駛既能提升用戶的駕駛體驗,又有望降低路上的事故發生率,是智能網聯汽車的關鍵一役。當前,國內自動駕駛技術研發正熱,眾多車企和科技公司紛紛投入,在這一賽道爭相卡位。
智能網聯汽車,是搭載先進的車載傳感器、控制器、執行器等裝置,并融合現代通信與網絡技術,實現車與人、路、后臺等智能信息交換共享,實現安全、舒適、節能、高效行駛,并最終可替代人來操作的新一代汽車。
智能網聯汽車與傳統汽車的最大區別在于,汽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自主運行。如果說在當前的低等級自動駕駛階段,駕駛員當仁不讓地是主要支配角色,那么到了高級自動駕駛階段,駕駛員還具有同樣的權責屬性嗎?這些問題在業內本就存在爭議,而隨著高級別的自動駕駛越來越接近落地,它們也需要盡快在法律法規的層面得到明確。
部分爭議可以通過技術手段解決。曾慶洪提出,建議增加“智能駕駛汽車應當安裝關鍵數據存儲黑匣子或關鍵數據云端備份”的強制性規定,以確定交通事故發生時控制車輛的責任主體是駕駛人還是智能駕駛系統。
但這只是機器與人層面的權責分屬。在自動駕駛系統運營內部,同樣面臨權責分屬的難題。對此曾慶洪也提出,在現行交通事故歸責的基礎上,增加由系統控制智能駕駛汽車時認定交通事故的有關法律規定,明確智能系統責任由生產者承擔。
需要指出的是,汽車上自動駕駛功能的實現,需要多方共同合作實現,涉及軟件、硬件兩大方面,感知、決策、執行等多個環節,在系統內部也必然會涉及權責劃分的難題,這就需要制定更為細致的法律法規條文,為業內提供法律基礎和保障。
從行業角度來看,汽車行業正在全面的轉向電動化、智能化,而智能網聯汽車這是汽車產業數字化轉型的載體和加速器。
從技術角度來看,隨著人工智能、5G應用、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的發展,車聯網也會跟隨著一起前進。車聯網技術是一個新的生產力,是汽車誕生至今面臨的最偉大的一場革命,也是行業大勢所趨,我們需要立足于中國交通現狀以及技術前景,需要有新的生產關系與其相適應,總而言之,在重構新關系時,協同與融合是關鍵。